历史渊源-南头灯酒习俗-民俗-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民俗 >> 南头灯酒习俗 >> 历史渊源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南头灯酒习俗】- 历史渊源

      中山自古有春节过后开灯、挂灯、唱灯歌和摆灯酒之习俗。据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记载:“立春日有司逆勾芒土牛竞以米洒之以消一岁疾疹元日拜年烧爆竹禁洒扫元夕张灯为谜语悬赏中衢曰灯信”。在清代同治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也有关灯节的文字记载:“正月灯节添丁者挂花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

 


灯酒史料——清乾隆《香山县志》卷三风俗篇。

 

      位于珠江三角洲中下游水网地带的中山市南头镇,历史上村民均以种植农作物和在江河上捕鱼为生。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当地百姓于1828年(清代道光八年)在一条村中建起了北帝庙进行祈福拜祭。当地百姓对北帝庙十分爱护,于1867年(清代同治六年,丁卯)、1921年(民国十年)、1987年多次重建北帝庙。如今,村中北帝庙依然保留着1867年同治丁卯年间第一次重建时刻有“玉虚宫”等文字的三块门石以及一个玉香炉和一块石碑等。

      按照传统说法:北帝具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受百姓崇拜。南头当地村民十分信奉北帝,将建有北帝庙所在的村起名为“北帝村”,庙宇的修建及日常维护均由村民自发捐资。一年中的重要岁时节令,当地百姓都会到北帝庙进行祭祀。按照传统习俗,北帝庙每年有10个节日,包括祈福、还神等等,其中每年正月十六举办的灯酒习俗是最为热闹的庙会活动。从清代建成北帝庙之后,南头北帝庙村中就有开展灯酒活动,在1921年北帝庙第三次重建后,灯酒活动就连续每年举办,直至目前仍未间断。

 


灯酒习俗源于当地百姓对北帝的崇拜。

 

      南头的灯酒习俗由村中长老组织,由北帝庙理事会筹办,内容包括扎灯、开灯、挂灯、祈灯、投灯、饮灯酒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历史上,南头每年的灯酒习俗有39盏花灯,一般在前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制作完成。到了新一年的正月初六,村中长老先用烧酒、水果拜祭北帝,然后把扎好的花灯安装、修整好,谓之“开灯”。待正月十四、十五日,将所有花灯点亮,悬挂在北帝庙前的屋檐下供村民欣赏、祈福之用。到了正月十六日上午进行祈灯仪,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祈灯仪式,获得“胜杯”次数最多的前33位村民,在饮灯酒后可获得一盏花灯带回家。到了正月十六的晚上,就在北帝庙周围的空地上大摆筵席,凡参加捐资筹款的村民都可参加灯酒宴,俗称“饮灯酒”。由于对北帝的虔诚信奉,以及灯酒活动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村民十分重视饮灯酒。自20世纪初以来,每年的灯酒宴都摆到500围左右。如村中实在容不下更多的筵席,村民甚至是将筵席饭菜搬回家中食用。旅居港澳和海外的乡亲在这一天也会赶回村中饮灯酒,祈求出入平安,事事顺利。

      南头灯酒习俗中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投灯”。除了33盏小花灯提供村民祈福外,村中还准备了6盏大红木灯供在场参加饮灯酒的村民竞投。由于村民信奉北帝,认为花灯会保佑全家带来福气,因此投灯过程十分踊跃。幸运祈到小花灯或者投得6盏红木灯的村民,在灯酒宴之后一路烧炮仗、舞醒狮把花灯送回家中,谓之“请灯”。

 


投灯当天,必有醒狮助兴。


      南头灯酒习俗自清代道光年间诞生以来,历经一百多年流传至今,成为当地一种祈求平安、凝聚乡情的重要形式,后来并衍生成一个传统文化活动。

 

 

 

 

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