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小榄荼薇花制品加工技艺-传统技艺-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传统技艺 >> 小榄荼薇花制品加工技艺 >> 历史渊源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小榄荼薇花制品加工技艺】- 历史渊源
      小榄的荼薇,古称荼蘼(或酴醿),它不同于中国原生的悬钩子蔷薇品种,而是古籍《花镜》及《广东新语》所指的“番荼蘼”,《香山县志》称为“洋荼蘼”,据传是明嘉靖间经澳门从大西洋彼岸引种回来的,为少数能保留下来的远古玫瑰品种。据明代黄衷所著《海语》记载:“酴醿,海国所产为盛。出大西洋国者,花如中州之牡丹。”小榄先民为应对明朝严酷的“海禁”政策以区分“酴醿露”之原料的“中”与“外”,巧妙地利用 “荼”与“酴”、“薇”与“醿”在小榄方言中读音相同的特点,将西来的酴醿取名为“荼薇”。明嘉靖《香山县志》物产编中,荼薇被列为邑中“花品十九”之一。

      “洋荼蘼”之所以能成为小榄的地道物产,除因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外,还因小榄的人文环境与历史机遇。在小榄开发最早的地方(即今永宁社区与新市社区一带),先民大多是宋元时期中原士夫避乱南迁的移民,亦有是明初来自各地的屯田军户,他们既带来了中原文化,亦带来了江南生产技术。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乡人重农不轻商,以农为主,农副相兼,农商相兼。明嘉靖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并以此作为远东贸易中继港,澳门成了珠江流域外贸商品集散之地,在新机遇及经济环境下,小榄“人多务贾与时逐”,掀起了一股“弃田筑塘,废稻树桑”之热潮。随着贸易的需求,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勃然兴起,当时果品加工、酱醋食品、麻布织造、养蚕缫丝、舂米酿酒等行业十分兴旺。明清时期,小榄的酿酒技术及所产之黄酒、重酝酒等,在南、番、顺、香一带很有名气,据《榄屑》云,时有“榄酒顺的醋”之说。《香山县志》也称黄酒、重酝酒均以“小榄乡最良”。由于荼薇在酿酒、和糖、钓露……等方面有较广的应用价值,于是引种并广而植之,成了花农的新宠。

      小榄的荼薇酒最初只是一种坊间自酿酒,由于度数不高、芳香馥郁、醇厚可口,因此深受乡民喜爱,并逐渐成为乡中喜宴接待、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因能体现一方乡情,此酒亦是文人墨客雅聚时的杯中之物,相传明末岭南诗画大家伍瑞隆,晚年辞官归里,自号“鸠艾山老种花农”,在住处开辟“玉溪园”,平日以栽花觞咏为乐,与名流对酒唱酬时喜饮荼薇酒,民间有传荼薇酒亦是他所创,但目前尚无史料佐证。

      清康熙二十三年后,蕃舶禁令解除,小榄因得毗邻广州、澳门之地利,农商业进入兴盛时期,产品对外商贸日益频繁,乡民除养鱼种桑外,荼薇花的种植也颇具规模,据《中山农业志》资料,至道光年间,种植面积已发展至数十亩,除供本地酿酒和制作食品外,部分还远销至外国作香精原料。清《香山县志》及《香山县乡土志》都有这样的记载:“荼薇,小榄乡多植之,以亩计,有洋荼薇及玫瑰,可制糖,或蒸露”。


《香山县乡土志》关于荼薇的记载



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关于荼薇的记载

      民国时期,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间,小榄的酿酒业产销兴旺,在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内,酿酒作坊最盛时有50多间,这些作坊大多是家族式经营或由米机(碾米厂)兼营。其中大户有允利、和就、合和兴、大生、成发和、广泉栈、大成、时和、裕源、源盛、财源等,产品以肉冰烧、菊花酒、荼薇酒较多,有些酒坊酿制荼薇酒的历史甚至已达百年之久。这些酿酒厂基本上是产销见面,见货议价,就地销售。凭借古老传统的酿制技艺,将荼薇酒行销于港澳,个别大酒庄甚至在酒税较低的澳门设置分号经营,把酒销往南洋各地。据《中山农业志》资料,民国15年前后,小榄荼薇种植面积达到了80~100亩,又据《中山市志》资料,1930年代,小榄的荼薇酒,以老字号“允利”酒业最负盛名。1940年代初期,因小榄遭日军占领,区内米珠薪桂,花卉种植跌入低谷,花田荒废或改种杂粮,荼薇产业瞬间衰退。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荼薇产业复苏,厂商多经沙口海傍街的果栏,通过“电扒”将荼薇酒运往港澳,时小榄荼薇酒、荼薇糖是中山境内最著名的传统地方特产。

      新中国成立后,小榄荼薇产业曾经历几起几落,建国初期,小榄酿酒业都是私营手工作坊,工艺设备落后。1952年,因国家实行酒类专卖制度,1953年间镇上24家个体酒坊于是联合成立了“小榄镇酒业联营组”,下设酿酒一、二、三厂联合厂,厂址设于下基街六巷原成发和酒业仓库,1956年又与黄圃、大岗等同行联合组建了中山酒厂,时荼薇酒被“中酒”作为主打产品进行产销。此时镇上一些食品企业也在整合,莲珠饼家与酱料厂亦合并为规模较大的小榄食品厂,其中荼薇食品也是大宗产品之一,随着荼薇花的需求日增,促进了荼薇花的种植扩大,这一时期,仅永宁乡就有数百亩荼田。

      1960年代初,因国家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匮乏,荼薇酒产量锐减,连带荼薇花滞销,很多荼田都被迫转种其他杂粮作物,荼薇产业大受影响。197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小榄荼薇产业复苏,荼薇花种植达260多亩,荼薇产品重新活跃于市,中山酒厂以“荼薇牌”作为其厂的注册商标,同时对荼薇酒生产工艺在“遵古法制”基础上进行了提升改造,使产品更香醇、风味更为独特,成了小榄最畅销的特产,远销海内外。1980年代还开发了荼薇汽酒,并一度大量产销。


小榄知名画家潘栋梁(1946—1992年)于葵卯年(1963年)
所作的《旭日东升荼薇红》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高档花木市场走俏,花农大都改种收益较大的名贵花木,荼薇种植面积减少,从而再度导致荼薇酒产销大幅下滑,据《小榄镇志》资料,时出口到东南亚的荼薇酒每年只有8~10吨,荼薇汽酒也因产销变化退出市场。
随着小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小榄荼薇种植面积再一步减少,全镇荼户不足10家,荼田主要集中在永宁螺沙蔗围一带的零碎地块,花的产量在供应当地食品厂家做荼薇食品后,余下的仅够解决永宁饮料厂小批量酿酒之需。中山酒厂也因缺花而停产荼薇酒,令1994年为小榄甲戌菊会推出的蓝瓶装荼薇酒几成绝响。

      本世纪初,在镇政府、农业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永宁个别农户开始复种荼薇,如永宁社区的邓彩英,她凭藉数代家传种植经验及对荼薇的情结,坚守着一片荼田,是当时镇上规模最大的荼薇种植户,她的执着得到了镇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与支持,2010年在北区福兴再划地10亩地让她扩种荼薇,以确保这一珍稀奇葩不会被消失。

      近年,镇政府为了保护和传承小榄荼薇花制品加工技艺,实施生产性保护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扩大荼薇种植的同时,逐步引导荼薇产业向观光旅游业方向发展,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组建了小榄镇荼薇花专业合作社,让荼薇花的收购价格逐渐回归合理和稳定,为花农和企业创造共生、共利、共赢的局面。据统计,2013年荼户从三年前的16户增加到100户,种植面积从之前的不足20亩增加到196亩。为进一步推广和深化小榄荼薇文化内涵,挖掘小榄荼薇的民俗特色和产业价值,从2014年开始,我镇计划每年举办小榄荼薇文化节,通过亲子互动、文艺作品征集、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认识小榄荼薇文化。

      数百年来,小榄荼薇伴随着我镇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荼薇美酒、荼薇美食早已成为中山的著名品牌特产,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