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地域-长洲扒仙艇习俗-民俗-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民俗 >> 长洲扒仙艇习俗 >> 分布地域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长洲扒仙艇习俗】- 分布地域
      西区属于中山市北部冲积平原与中南部丘陵相接地带,地势平缓。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北缘,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西区位于中山市城区西部,东邻岐江河,与石岐区隔河相望,东北面与石岐区鸭梨沙和港口镇接壤,南与沙溪镇龙瑞和南区的城南相邻,西与沙溪镇相连,北与东升镇坦背为界,面积25.18平方公里,辖长洲、后山、西苑、烟洲、彩虹、广丰、沙朗、隆平、隆昌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约10.1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71万多人。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香山县境全图
(选自《香山县志》明嘉靖本)

      据《长洲村志》的记载,长洲在南宋时,属香山县仁厚乡辖下的一个海岛。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香山县境图开始有“长洲山”的记载。按明嘉靖年间香山县政区划分,长洲这个地方住有张、欧、黄三姓人家,村名定为“三家村”(后改叫“五家村”)。清代初期,沿袭明代划分,在南方农村实行都坊制,县下设郡,都内辖村,大村设里,县城设防。长洲属良字都(后改称仁良都)。香山全县设9都518村,长洲村内分为“梯云里”、“和平里”、“松柏里”、“前程里”等段。道光年间,长洲村改为堡,设东堡、西堡、北堡、松柏堡、石台堡、后山堡。长洲六堡始成(六堡名称见重修大王庙碑序)。以后五家村逐渐人多,又把五家村划为一堡,而把松柏林与石台街合并为“松石堡”。堡内又以社壇为名,全村分为长兴社、西兴社、北兴社、北宁社、长青社、南聚社、东来社、兴宁社、凝秀社9段,村内实行社段管理。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把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山县对全县政区作过一次调整,全县设9个区,下辖386个乡镇,长洲正式改制为乡,归中山一区所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即光复次年,中山撤销区的建制,把全县386个乡镇合并为67个乡镇,长洲仍自成一乡。乡内设19个保,保内设甲(每甲约10户左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保甲制自行撤销,中山恢复了区的建立,长洲仍归一区人民政府管辖,长洲把堡改为村,建立乡村两级管理机构。后来历经变革,到了2002年4月,中山市根据城市规划,长洲、后山两村改为社区,由中山市人民政府西区办事处管辖,直至现在。
现今的长洲地处石岐的西面,与石岐隔河相望,西邻溪角,南为岐江,北至欧涌。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境内北部有狮滘河横贯,是石岐通往江门的主航道,南部有岐隆公路过境,东有广中公路,直通广州。绕狮马两山而建,主村道呈“8”字形循环,内外交通联络方便。耕地为珠江口冲积层,土壤肥沃,排灌顺畅,甚宜农耕蓄养。由于长洲过去处在石岐海之西,村民以捕捞鱼获为主,明代就建有长洲码头及鱼栏行。同时,长洲村古代因处在石岐海之中的马山、狮山两小岛处,海盗经常滋扰,村中邑民多有习武防御之俗,建村后,就有祭祀和龙图腾崇拜,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间信仰为扒仙艇等民俗活动提供了传承环境。
      长洲仙艇的民俗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主要分布在处狮滘河畔的中山市西区长洲村(社区)内。其分布较为聚集和单一。
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