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歌是一种用融合了广州话、石岐话和隆都话于一体的独特地方语言——“省岐隆”演唱的民歌,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大涌镇等隆都人聚居的地方,历史十分悠久。清同治年间编篡的《香山县志》已有文字记载鹤歌的相关活动:“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畣,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
历史上,沙溪申明亭村杨氏族村民好学成风,及至明代,申明亭村杨氏后裔勤读诗书,被册封为“提举学士”。到了清代中叶,申明亭人更是请来广东有名望的文人前来村中私塾为当地名门望族的弟子授课讲学,其时,以书诗画闻名、并且精通音律的广东三大才子宋湘(嘉应人)、黎简(顺德人)、冯敏昌(钦州人)曾先后应邀到申明亭村讲学,因为邀请来讲学的文人都是讲白话,因此,他们在带领学生唱诵诗词的时候是用白话唱的,而申明亭村地处隆都地区,村民讲的都是属于闽南语系的隆都话,同时也讲一些中山石岐白话,闽南语系的隆都话口音与粤语白话一起,形成独特的“省岐隆”语调,诵读诗词时的音韵,更是有独特的韵味。这些由申明亭村学童用“省岐隆”语调唱诵诗词而形成的歌谣,是鹤歌的雏型。
鹤舞出巡唱鹤歌。
后来,为宣传村人好学之风,申明亭村民利用村边水坦经常有白鹤出没的自然现象,取沙溪话中“鹤”与“学”音相通之意,编排鹤舞于村中喜庆或大型岁时节令时出巡,每有鹤舞出巡,必有鹤歌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