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传统技艺-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传统技艺 >> 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 >> 基本内容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 基本内容

一、陶塑瓦脊的制作步骤

陶塑瓦脊是一种高浮雕艺术,指把浮雕陶塑装置于屋顶瓦脊的宽面中,其制作工艺为传统石湾陶塑技艺的重要分支和集大成者。如今保留下来的瓦脊作品,大多为明、清年代所生产的,由于年代久远,因此在制作和修复过程中,难点在于如何使新造的瓦脊与原件的造型、风格、釉色等达成一致,使其修旧如旧。何湛泉从入行起,坚持古法制陶30多年,总结出陶塑瓦脊的制作过程大体可分为几个步骤:

1、配土

行话说“独泥不成陶”,陶泥当中有粗陶泥和细陶泥之分,泥料有白泥、黑泥、红泥、瓦粉、低温沙、幼沙等。由于不同泥料中的铁、铝、硅等微量元素比例不同,所以要按配方比例把各种泥土混合在一起。瓦脊的脊身因为主要起支撑的作用,因此要用粗陶泥,这样能增加支撑度,减少变形的可能;而制作公仔的陶泥必须使用细陶泥,因为细陶泥制作的陶器更显灵气。

2、练泥

泥料的练制是制陶中很关键的环节,练泥是为了去除陶土中的气泡和杂质,使陶土干湿均匀适中,便于制坯成型。过去主要以人工脚踩为主,陶工们总结的练泥经验为“多沤、多翻、多晒、多踩”。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大都采用真空练泥机、粉碎机、球磨机、拌桨机、翻板式干燥线、冲压过滤机等现代化设备,从而大大提高了陶泥的练制效率。

3、陈腐

也叫陈化,把练好的陶泥封存放置一段时间,一般为5-7天(过去人工操作时最长达一个半月为最佳),待陶泥里的微量元素充分溶解,好处是经过陈腐的陶土可塑性更强。

4、制作泥坯骨架

制作瓦脊用的陶泥经过多次的精炼提纯后,人工切割成泥板块,经手工黏合、调平、夯打,制作成厚约1.5厘米,宽60-70厘米,长70-90厘米的泥板。将泥板统一存放在阴凉处风干,风干后用木棒拍打泥板,将其夯实,平整到1.3厘米厚,封存备用。

5、塑型

把风干处理后的泥板黏合连接,制作成长70-80厘米,宽23-25厘米(高度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的瓦脊骨架;再以瓦脊骨架作为基础支撑,在骨架上添加各种泥坯构件。制作技法继承了按塑、捏塑、捺塑、刀塑、贴塑等所有陶塑工艺。完成后将其放置于通风处,待其自然风干。

6、素烧

当坯体干透后,先将泥坯以800℃~1000℃素烧,这样做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为了让坯体里的水分、有机物得到充分的挥发和燃烧,使坯体结构初步形成;二是增加坯体的强度,使其不易损坏。

7、制釉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对釉色窑变特点的最好写照,匠人要根据经验,利用植物灰、矿物、金属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成所需的釉料。

8、施釉

根据作品的特点对素坯各部位进行施釉,使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一道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工序,除了要使各部位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熟悉各种釉的窑变情况。


9、装窑

传统龙窑较长较深,要合理利用空间,根据作品特点放置在不同的窑位上,由里到外,以方便出窑。作品放置完毕后在窑口修一道隔离栅,以便控制火候。

10、祭窑

按照传统习俗,每次装窑完毕,师傅都会带领工人们一起祭祀龙母和火神,以祈求烧窑过程一切顺利。

11、烧窑

烧窑又称“过火山”,分预热、上火、高温还原等几个步骤,以松枝、松柴为燃料,入窑后慢慢升温,进入预热阶段,使坯体吸热,慢慢将水分排出,再慢慢升温,匠人根据经验添加柴火以控制窑内各部位的温度。整个烧制过程持续15~20个小时,具体时间的长短要根据空气的湿度来控制,湿度越高烧制时间越长,窑烧时最高温度可达1250℃。

12、出窑

停火后,静待两天让作品自然冷却,出窑时由外到里把作品逐件取出,要轻拿轻放。

13、打磨拼装

对出窑作品进行精细的打磨,将分段烧制完成的瓦脊拼装成一条完整的瓦脊。


二、陶塑瓦脊的修复

某些历史文物建筑上的陶塑瓦脊,由于经常遭受台风、强降雨、雷击、附生植物以及人为破坏等诸多因素影响,又因年代久远、日久失修,缺乏有效的保护或保护措施不当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因此,要对其作出不同程度的修复工作。

1、大范围修复

当瓦脊出现大面积的损坏、缺失甚至坍塌时,就必须进行大范围的修复或者复原。对大范围修复的陶塑瓦脊,除了需要懂得上述的瓦脊制作工艺外,还要求匠人对该建筑的历史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能利用仅有的历史信息(如历史记载、照片、图纸、碑记等)及零星构件等作为参考,结合自身经验,对该瓦脊的内容和造型构图有整体的把握,并尽可能的把瓦脊修复成原来的样子。

2、局部修复

如果瓦脊出现局部的掉釉、开裂、崩缺等情况,虽不是特别严重,但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病灶将会蔓延至瓦脊内部甚至整条瓦脊,诱发瓦脊的整体破损。对比大范围的瓦脊修复,局部修复要复杂得多。但由于泥坯在煅烧的过程中会收缩,而且新制作的瓦脊构件要从尺寸、造型、釉色等各方面都要与原有构件完美契合,这就要求工匠必须拥有过硬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根据多年的摸索和尝试,何湛泉慢慢地总结出一套“秘笈”:

第一招:察言观色

认真观察破损部位及周边构件,推测出破损部位的釉色分布情况,通过与釉版的颜色对照,再经过反复的实验烧制,最终确定配色方案并制作出与原件釉色相匹配的构件。这招最考验工匠的阅历和见识,需要拥有充分的前期积累才行。

第二招:有样学样

在局部缺损的瓦脊,通常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会重复或者相似,如左右对称、正反面对称。这时就得有样学样,按照原有的构件样式,复原缺损的部位。2009年,何湛泉把这招广泛地应用在佛山祖庙的瓦脊修复工程中,成为成功的范例。

第三招:对号入座

陶塑瓦脊的内容一般会有相关的传说故事情节或寓意,对于部分陶塑人物或内容缺失的瓦脊,可根据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找到答案,参考附近同时期古建筑陶塑瓦脊的做法,通过对比,对号入座,将缺损部位进行复原。这招需要对民间传说和社会历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修百胜。

第四招:失败乃成功之母

由于陶塑瓦脊的修复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如材料膨胀收缩、窑温变化、窑变、窑裂以及其他意外等情况,都会直接导致修复的失败,只有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懈努力,才会成功。

靠着这四大招,何湛泉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开创出陶塑瓦脊局部修复的新篇章。


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