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陶塑瓦脊又称“公仔脊”、“石湾花脊”,是一种装置在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高浮雕艺术装饰品,经常与广东地区的传统灰塑、泥塑、砖雕、木雕、石雕等配合使用(岭南古建筑称之为“三雕两塑”),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品。
陶塑瓦脊的烧制历史非常久远,据资料记载,陶塑瓦脊在唐末时期已有生产,兴盛于明清时期。早期生产的瓦脊装饰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花鸟、瑞兽、山水等浮雕图案。到了清代末期,尤其是咸丰以后,随着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湾陶塑技艺日渐成熟,当地士大夫为整合宗族的力量,大批兴建祠堂、庙宇、庭院、会馆等建筑,陶塑瓦脊随之迅速兴起,并逐渐成为当时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最时髦的建筑装饰艺术品。
陶塑瓦脊在当时是十分昂贵的建筑装饰品,瓦脊的精彩程度往往与该建筑物拥有者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成正比关系。瓦脊的题材,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瓦脊的造型内容主要以历史民间传说和粤剧故事为题材,以亭台、阁楼、石山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
陶塑瓦脊作为建筑构件既巨型又复杂,不但需要较大规模的窑场,还需拥有相当的制陶技术。自明代中叶后,石湾制陶业开始形成行会组织,并制定相应的行规。各行会为了维护自身或同行利益、保持传统习惯等原因,规定各行的生产经营范围。非此行者,不能擅自制造。其中,陶塑瓦脊的制造权归属于“廿四行”中的花盆行。
明清时期,经营陶塑瓦脊的店号主要集中在佛山石湾地区,瓦脊上一般都会塑上生产店号和制作年款,通常年款在瓦脊的左侧,店号在瓦脊的右侧。石湾花盆行全盛时期共有七十多家店号,创作题材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粤剧传统剧目,如“八仙过海”、“六国封相”、“群仙祝寿”、“薛仁贵西征”、“杨家将”、“进宝图”等。
在广东地区一带,不少现存的古建筑屋顶都装饰有石湾产的陶塑瓦脊,如广州陈家祠、镇海楼、佛山祖庙、顺德陈氏宗祠、德庆悦城龙母庙;在越南河内、柬埔寨金边、菲律宾马尼拉、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文莱、印尼、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的庙宇和古建筑物上,也能找到石湾陶塑瓦脊。其中以广州陈家祠和佛山祖庙现存的陶塑瓦脊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代表着当代石湾陶塑瓦脊最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
明清时,为了维护行业自身利益,将生产瓦脊的权利控制在花盆行手里,石湾陶业拥有着极其封闭的行会制度。行会规定各店行只能专制其一,不能兼造与跨行生产,未入行者不能从事行会范围内的产品经营、工种业务,因此外人一般很难进入。由于完成瓦脊的制作要经过许多精细的工序,而每道工序都由专人掌握,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终身而司其职。这种封建行会陋规,不仅加深了行业壁垒,还很大程度地限制了艺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技艺的传统性,但同时也禁锢了其发展空间,导致技艺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到了近代,我国由于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人民观念的变化,市场对瓦脊的需求大幅缩减,传统陶业开始没落,以制作瓦脊为生的花盆行日渐式微,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石湾陶花小榄开”
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是石湾陶塑技艺的重要分支,也是集大成者,从配土、练泥、制釉、塑型、施釉、烧制等步骤,都必须遵循传统古法,把握规律。这门一般只通过父子、师徒承传的技艺出现在小榄,要从劳直和何湛泉这一对师徒的故事说起。
劳直(1917-2000),出生于民国六年,佛山市石湾镇人,年轻时曾师从陶艺名家潘玉书(清光绍初年—1936),是佛山地区颇具名气的陶塑名匠。劳直设有自己的陶艺作坊,自号“桂阳郡道人”,他的作品造工精美、形神生动、釉彩绚丽,尤其善于制作各种陶塑瓦脊、神像礼器、园林摆件、人物塑像、器皿饰件等。20世纪50年代初,劳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作,期间曾被派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日常除了创作生产,还担任年轻工人的导师。劳直自小聪慧好学,除了钻研陶艺,对广东传统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灯饰、园林、盆栽以及书画艺术均有涉猎,在陶塑技艺和古建修复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时有得意之作。劳直曾在六七十年代担任佛山祖庙陶塑瓦脊、灰塑修复项目的领头人,带领工人对因年久失修而导致残缺和脱釉的瓦脊、灰塑进行逐一修复,其修旧如旧的工艺,与原作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叹为观止。
1979年,小榄美术陶瓷厂从佛山雇请劳直主持工厂的技术指导和培养学徒工作,期间劳直传艺于多位年轻人,其中最得意的弟子要数小榄人何湛泉。何湛泉生于1963年,中山市小榄镇人,受父亲影响自小便喜欢上石湾陶塑,17岁起拜师学艺,师从石湾陶塑名匠劳直,学习传统陶塑技艺,劳直格外看重何湛泉这名对陶艺如痴如醉的徒弟。在劳直的支持下,何湛泉在家乡小榄创办了自己的陶坊——菊城陶屋,旨在恢复传统,传承古法制陶技艺。
何湛泉素来仰慕石湾陶艺大师刘传,后利用外出参展、交流等机会与其结交,久而久之,两人相识并建立情谊。1997年,刘传主动提出到小榄参观菊城陶屋,当看到何湛泉的工作环境及作品时,深受感动,感慨了一句“石湾陶花小榄开”,给予了何湛泉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自此,二人关系日益密切,经常相聚并共同研究古陶艺,亦师亦友。
在劳直、刘传等陶艺大师的言传身教下,何湛泉系统地掌握了老石湾的传统陶塑技艺,他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传统、尊重古制,使陶塑瓦脊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何湛泉先后主持了广州菠萝庙、仁威古庙、海幢寺、纯阳观、悦城龙母祖庙、佛山祖庙、三水芦苞祖庙、肇庆丽谯楼、花都水月观音庙、香港车公庙等二十多个著名文物保护单位的瓦脊修复工作,为保护历史建筑文物和传承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16年11月,何湛泉被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认定为“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