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三乡木偶戏-传统戏剧-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传统戏剧 >> 三乡木偶戏 >> 历史渊源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三乡木偶戏】- 历史渊源

  三乡木偶戏,源自三乡镇乌石村。清道光末期(大约公元1850年)擅长雕刻木偶、又会演木偶戏的湛江雷州木偶艺人郑开源到三乡谋生。乌石村村民郑金宵、郑惠迪两父子便雇请郑开源刻制木偶及教授木偶戏技艺,并创建了中山历史上第一个木偶粤剧团。其时,民间称木偶戏为“木头公仔戏”。

  至20世纪初,三乡镇先后出现了大前程、大中兴、新中兴、大中华4个木偶戏班。1932年第四代传人郑宁通过对木偶手竹机关的改良,自创一套新剧目《狮子采青》,并于1938年远赴美国演出。



三乡木偶在大半个世纪前有过重要的辉煌时期。


  三乡木偶戏发展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至兴盛,神话剧《火焰山》、儿童剧《刘文学》等一大批优秀剧目相继诞生。1956年,剧团改为集体所有制专业文艺团体“中山木偶粤剧团”,除常驻广州文化公园十三年外,足迹更遍布南粤山村水乡。木偶的制作技艺、戏具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良发展。
  文革时期,剧团解散,三乡木偶戏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沉寂。 期间,部分三乡木偶流落香港,由第五代传人郑珠、木偶艺人陈锦涛在香港继续开展三乡木偶戏的传承工作。(摘自《香山县志》)

  2007年三乡镇政府开启三乡木偶戏复兴工作。2017年成立三乡镇木偶戏协会。当前,协会已初具规模,基本戏具置办完整,能开展常规的演出活动。


三乡木偶戏协会进行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