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三乡木偶戏-传统戏剧-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传统戏剧 >> 三乡木偶戏 >> 项目简介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三乡木偶戏】- 项目简介


  三乡木偶戏,是中山市三乡镇一种传统的民间戏剧,在清道光末年(1850年),由湛江木偶戏艺人郑开源引入到三乡镇乌石村的雷剧木偶发展而来,是以木偶为主要演出道具,模仿粤剧戏班的全套演出,并配套音乐、配音、雕刻、偶像装饰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

  三乡木偶戏的表演者最初以农民为主,农闲时学习木偶戏,在祭祀节令时到在本村及周边四乡为“神诞”演神功戏或在“耍菩萨出会景”时参加巡演。到了20世纪初,三乡镇先后出现了“大前程”、“大中兴”、“新中兴”、“大中华”等多个木偶戏班。直至20世纪中叶,迎来大发展时期,艺人获邀到国外演出以及常驻广州文化公园汇演等等。期间获批成立“中山木偶粤剧团”,木偶艺人形成职业化。



  在三乡木偶戏发展之初,是以杖头木偶配合雷剧演出,后经几代三乡木偶戏艺人的发展,形成以粤剧木偶戏为主,样板戏、情景戏等多种形式木偶剧并存的戏剧表现形式。而在木偶的制式上,艺人也会根据剧目的舞台表演效果需求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包括对木偶制式的改良,如头竹改短的“手托木偶”、手竹由曲改直的“舞狮木偶”等。

而在表演内容上,三乡木偶戏能够适时根据社会文化发展而有所调整,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在旧社会的民间醮会上,以粤剧木偶演出神功戏。新中国成立后,则创作了革命剧《也擒飞天鸭》、样板戏《沙家浜》、儿童剧《刘文学》等一大批优秀剧目。

  三乡木偶戏也曾有过近半个世纪的空白期。1969年接上级指示,中山木偶粤剧团解散,成员各自回乡,三乡木偶戏从此在本地式微。部分三乡木偶流落香港,幸得第五代传承人郑珠等人继续传承。直至2017年,地方政府挖掘本地青年团队接力开展传承,成立三乡镇木偶戏协会。至今,本地团队已成功举办多场木偶戏晚会,表演包括粤剧木偶戏、爱国教育木偶剧等多种剧目,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木偶宣传推广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三乡木偶戏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