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起湾金龙扎作技艺-传统技艺-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传统技艺 >> 起湾金龙扎作技艺 >> 基本内容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起湾金龙扎作技艺】- 基本内容
技艺特点

       起湾金龙扎作以体积威武高大、色彩绚丽多彩、讲究美学原理,并且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色彩著称。
   
       起湾扎龙,一般挑选成日等吉日,经过一番拜祭后才开始动工扎制。
   
       起湾金龙的扎作,通常从龙头扎起,然后是一节节扎作龙身,再然后,就是在龙头和龙身糊上一层纱布,接着,为龙头绘上颜色,为龙身缝上龙被。


起湾金龙以磅礴气势迎接亚运火炬


金龙出巡前,由村中长老在祠堂拜祭祈福 
   
       龙头是一条龙的精髓所在。起湾金龙独具特色,重要体现在于龙头的威武高大,色彩艳丽。高1.3米、长1.8米的龙头,还加上两条长1.5米的龙须,足足有68斤重,舞起来比一般的龙要费力得多,但起湾村民认为,龙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图腾,一定要扎作得高大威猛才能表达出龙腾气势,因此对龙头的扎作格外重视:用上好的竹篾织成架子,用上好的马鬃毛作为龙须,用水松木龙眼之外,还镶上电珠让龙眼闪闪发光,另外,还为龙安上两个角,以示起湾的金龙正值壮年,生机勃勃。在为龙头绘涂色彩的时候,起湾村民喜欢用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基本颜色绘涂,以突出龙的吉祥如意。
  
       龙珠的制作也是重要环节。扎作龙珠的体积,要以龙头张开大口可摆放到嘴内为宜,扎作时要牢固轻巧,活跃气氛,龙珠是用体积相宜的扎作球体制作而成的。扎作时在球体里放几片钢片,外面的龙体挂一些铃铛,舞动时发出有节奏的音响效果。用球体做成的龙珠,其本以橙红渐黄为止,罩在外面的支架上系上些红黄绿紫等色绸布条,以代表飘动的火焰和紫色的祥云等。在龙头里的舞龙者,凭着大口喉咙保留的大孔中观察看到龙珠的舞动的方向。
   
       起湾对扎龙很讲究风俗,龙头扎好后,在没有安装眼睛和嘴巴之前,挑选闭日,用一把金锁(铜锁)锁住龙口。因为民间认为龙是猛龙,锁住龙口就可以确保国泰民安。
   
       扎作好龙头之后,开始扎作龙身。龙身分硬节和软节,硬节一般长1米;以便于转弯和打龙阵的软节,一般长1.5米,起湾的金龙,一般有23节,63米长,而这些数字通常都是用单数,取之无穷无尽之意。
   
       龙头和龙身做好之后,用3条麻绳做龙筋贯穿整条龙,以达到平衡和指挥作用。然后,还在龙身下为龙安上两只手和两只脚,每只手和脚都有五个爪,与“五爪金龙”的传说相吻合。在龙爪的制作上,一定要保持健硕粗犷的、象鹰爪一样锐利形状。
  
        全部骨架做好后,就用白扣布衬底,按照龙鳞的形状,用黄色等布料剪成几千块龙鳞,然后缝成龙被;接着,还为龙身披上用红蓝黄绿金五种色彩布料缝成的龙裙,以示龙的五彩缤纷,同时,还在龙身安上一些小铃铛,让龙在舞动时发出铛铛声响,以示“有声有色”。
   
       起湾金龙的龙尾扎作也十分讲究,龙的收尾部分要求过渡自然,大小合理,形态舒展。
   
       另外,在扎作金龙的同时,还要扎作如意吉祥的龙门、鲤鱼、高照灯笼,并配有一对“日月”,使整条舞龙队伍看起来更加完备和壮观。

起湾金龙出巡前,要“开龙喉”
 
地位及影响
   
       由起湾村民亲手扎作的金龙寄托了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和庆祝丰年的良好愿望,因此,村民对金龙十分崇拜。金龙扎作好之后,供奉在村中的庙宇中,到了金龙出巡前夕,村民备齐三牲和祭品,择好吉日,在大祠堂为金龙进行开光。开光仪式首先是用柚子叶向龙身洒水,以示驱赶一切晦气,同时,请法师或道士进行念诵经文,然后,为龙进行点睛。拜祭时,要选择在露天进行,寓示龙是属于天地间的一种图腾。在祠堂开光之后,还要在村中进行一次“出龙”,由村中青壮年男性舞着龙拜遍村中所有的土地公,然后,选择在农历四月初八进行正式的巡游。金龙之所以选择在四月初八舞龙,是因为民间认为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为龙做生日最适宜,而且能够为五月端午出龙舟作好前奏准备。
   
       舞龙讲究套路和规矩,首先是在祠堂前等地用竹搭起龙门,在龙门两侧贴起一些吉祥的对联。早上8时(因为民间认为龙是辰时龙)在祠堂进行了一番拜祭之后,舞龙队伍从村中的“春宇祠”出发,由一对灯笼开路,以示道路光明;接着是“日”、“月”造型的头牌,喻示龙是属于天地间的图腾;接着有“禹门”,表达鲤鱼跳龙门之意;接着是一对鲤鱼造型,喻示鲤鱼跳过龙门之后,就化身为龙了。然后,就是威武庞大的金龙正式出巡了,跟随龙的后面,还有猪牛羊、鱼虾蟹、丝毛鸡等动物造型,还有古装人物扮相的文巡武巡。同时,锣鼓班、民乐队跟随伴奏,锣鼓钹、箫、笛、二胡等乐器一齐吹奏,其间,民间歌手还会唱起东乡民谣或粤曲助兴。

起湾金龙出巡的头牌
   
       金龙出巡,首先是由龙珠引路,打龙阵,然后,经过龙门后,就开始在街上巡游,巡游时,长长的龙身要走S形,有起伏奔腾的效果。在巡游过程中,遇到有桥的地方,龙就要舞得特别起劲,因为桥下面有水,寓意要“猛龙过江”。在巡游中,走龙门、打龙阵是牛起湾金龙的重要特点之一,因为龙头威风有气势,龙身庞大够规模,因此,走龙门和打龙阵时显得特别的壮观。每当金龙舞过,村民都会在门前摆上香烛和茶酒等祭品进行迎接。小孩子就会在大人的指导下穿龙底,以祈求快高长大。在金龙舞过时,有些村民还悄悄地将龙身上的铃铛摘一两个让自家的孩子佩戴起来以取吉祥。舞完龙之后,通常还在村中的大祠堂吃龙饭,舞龙者吃着烧猪肉、喝着白酒以示庆贺,场面热闹。而没有参加舞龙的村民,也会拿着碗来盛上一碗龙饭回家分给孩子吃,寓意吃过龙饭健康成长。
   
       由于起湾金龙有气势,因此,在每年四月初八和秋收之后的季节举行盛大出巡,一些邻近的乡村也纷纷慕名前来邀请起湾金龙出巡。
   
传承方式及现状
   
       起湾金龙扎作自从明末清初诞生以来,一直能够得以传承,全赖起湾有着一代代热心的民间艺人,他们将扎龙的技艺代代相传,使起湾金龙一直保持着独具气势的神韵。
  
       现年59年岁的起湾村民杨国明是扎作金龙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之一。他们家族有比较深厚的美术功底,他的祖父杨建安早年是村中扎作龙头的高手,而到了他的父亲杨有兆、叔父杨有平这一代,更是将父辈的扎龙技巧得以很好的传承,特别是他的叔父杨有平,对美术有较高的造诣,十多岁的时候就在村中跟父辈及村中的老艺人学习扎作龙头的技巧,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杨有平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7年,杨有平从朝鲜战场回到起湾后,当时的村长邀请他为村中扎作了一条全新的金龙巡游庆贺胜利。同样对美术兴趣甚深的杨国明,从小跟随在叔父身边耳濡目染,渐渐也掌握了扎龙的技巧。而且,他在扎作龙头和龙身的时候,非常讲究美学和色彩,所以使起湾金龙令人瞩目。杨国明的两个儿子杨达奇、杨达华,在大学里读的是美术专业知识,毕业回到起湾,工作之余也成为了杨国明扎龙的好帮手。而金碧辉煌的龙被、龙裙,是由杨国明的妻子孙素娜和妹妹杨凤群、二妹杨玉群花上一个多月时间一块块地缝缝纫而成。杨国明一家,常常为了扎作金龙全家上阵,受到村民的尊敬。

起湾金龙到达禹门进行拜祭
   
       起湾村民扎作金龙主要用于本村在重要的岁时节令祈福之用,扎龙的费用早期由乡绅捐献、村民筹集,近年一般由政府支持和华侨、港澳同胞以及村中企业家捐献。
   
       金龙扎好之后,平时放在村中特制的“龙穴”中储放,在指定的日子出巡。

起湾金龙参加情系中山-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广东中山慰问演出活动 
       
       要扎金龙,一般的工序是先要画一张草图。然后要备料、浸泡、开篾、裁篾,晾干,然后,就要择好动工的日子进行制作。

       龙头:扎龙的程序一般是以龙头为核心。扎龙头要从中轴线做起,开料,扎成一个受力架构,再加一些支撑架构,确立龙的长度,头部先纵向,后横向,再用胶塑造成一个模型,然后将其他各部位、区域确立色块固定在骨架上,必要描绘的地方就按需要特殊处理。龙头一般扎高1.3米、长1.8米,还加上两条长1.5米的龙须,共有68斤重。接着,用上好的马鬃毛作为龙须,用水松木作龙眼,还镶上电珠让龙眼闪闪发光,另外,还为龙安上两个角,用“金木水火土”五衡基本颜色绘涂,以突出龙的吉祥如意。
  
       龙身:龙身分硬节和软节。硬节一般长1米,而便于转弯和打龙阵的软节,一般长1.5米。硬节软节的直径均为80—90厘米(肚)、颈部部分直径约70厘米,每4个硬节、4个软节地分隔。过了肚子部分,到龙尾,直径就改为70—80厘米,到了最结尾处,直径收窄为35—40厘米。一般地,龙有23节,63米长,都是用单数,取之无穷无尽之意。
   
       龙被:全部骨架做好后的金龙,就用白扣布衬底,按照龙鳞的形状,用黄色等布料剪成几千块龙鳞,然后缝成龙被;接着,还为龙身披上用红蓝黄绿金五种色彩布料缝成的龙裙,以示龙的五彩缤纷,同时,还在龙身安上一些小铃铛,让龙在舞动时发出铛铛声响,以示“有声有色”。
  
       龙珠:扎作龙珠的体积,要以龙头张开大口可摆放到嘴内为宜,扎作时要牢固轻巧,活跃气氛,龙珠是用体积相宜的扎作球体制作而成的。扎作时在球体里放几片钢片,外面的龙体挂一些铃铛,舞动时发出有节奏的音响效果。用球体做成的龙珠,基本以橙红渐黄为止,罩在外面的支架上系上些红黄绿紫等色绸布条,以代表飘动的火焰和紫色的祥云等。
   
       龙门:用竹扎成龙门状,将纱纸描图,象征性图案云彩、祥云、飞檐,有牌坊的感觉。一般有1。8米高。
   
       鲤鱼:用竹扎,用纱纸。1.3米长,直径(肚位)50—60厘米,厚度30米。一般扎两条。
  
       高照灯笼:用竹扎成灯笼样,贴纱纸,描成红色,高60—70厘米,方型,宽、厚50厘米。一般扎两条。
  
       日:用竹扎成圆型,用纱纸包好描成红色,直径60厘米,厚度15厘米。用一条竹扎起竖起来。

       月:用竹扎成弯型,用纱纸包好描成黄色,弧度60厘米,厚度15厘米。用一条竹扎起树起来。

起湾金龙出巡道具——高照灯笼

起湾金龙出巡道具——日月
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