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起湾金龙扎作技艺-传统技艺-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传统技艺 >> 起湾金龙扎作技艺 >> 历史渊源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起湾金龙扎作技艺】- 历史渊源
      起湾,原名牛起湾,是位于中山城区东面的一个自然村,因为地处城郊,村民多以开垦荒和编织竹器为生。唐宋末年,从中原地区一路流浪到南雄珠玑巷的杨姓氏族分支,到了当时的香山城廓东面的起湾一带栖息。在明末清初,香山地区遭遇了大旱时,杨氏兄弟扎作金龙、纱龙和三牲六畜,由起湾村的族老召集村中老幼在祠堂开坛拜祭龙呼风唤雨的龙王。每月的四月初八和秋收农闲之后,或是每逢喜庆场合,起湾金龙举行盛大的巡游直至深夜。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起湾村民将金龙龙头放入庙宇供奉
   
       在唐代末年,中山市东区起湾村有杨姓一耕户,从父亲那里学得编竹手艺,编织竹器出售帮补家用。一年大旱,杨氏兄弟挑着自己编织的竹器从香山地区一路叫卖到南海郡,盘川用尽后,流落在佛山学做纸扎,其时,南海郡正举行大型的秋色酬神活动,杨氏兄弟增长了见识,并将佛山的纸扎技艺与自己的编竹手艺融汇一起,创新出扎龙头、扎龙灯等技艺。外出学有所成,兄弟俩回到家乡起湾村,除了继续耕田外,杨氏兄弟继续编织竹器出售。由于他俩的手艺高超,村中及周边地区的庙宇经常请他俩扎作宫灯、纸扎品之类。到了明末清初,香山地区遭遇大旱,各乡村举行祭天仪式,拜祭能兴云布雨的水族之王——龙王,杨氏兄弟被村民推举出来扎作金龙进行祭祀。

起湾金龙出巡的道具之一:禹门,象征鲤跃龙门之意
   
       起湾金龙扎作以体积威武高大、色彩绚丽多彩、讲究美学原理,并且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色彩著称。起湾金龙对龙头的扎作格外重视:用上好的竹篾扎成架子,用马鬃毛作为龙须,用水松木作龙眼,镶上电珠让龙眼闪闪发光,另外,还为龙安上两个角,以示金龙正值壮年。在为龙头绘涂色彩的时候,起湾村民喜欢用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基本颜色绘涂,以突出龙的吉祥如意。还为龙身安上两只手和两只脚,每只手和脚都有五个爪,与传统中的“五爪金龙”的传说相吻合。然后,按照龙鳞的形状,用黄色等布料剪成几千块龙鳞缝成龙被;还为龙身披上用红蓝黄绿金五种色彩布料缝成的龙裙,以表达金龙的五彩缤纷,同时,在龙身安上一些小铃铛,让龙在舞动时发出铛铛声响,以示“有声有色”。 同时,还扎作十二生肖、三牲六畜、鱼虾蟹、禹门、龙门、鲤鱼、高照灯笼、还配有一对“日月”等道具一起巡游。
  
       起湾村民将精心扎作出来的金龙供奉在庙宇里,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一番祭完仪式之后,村中后生和习武者就举起龙头,由金龙带着三牲六畜、鱼虾蟹等一齐绕村巡游巡,祈求风调雨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起湾的金龙盛大出巡,庆祝秋天的收成。由于起湾金龙足足有60多米长,体积庞大,每次出巡的时候,要200多名青壮年轮番上阵舞龙。

起湾金龙在每一年的中山慈善万人行巡游中舞动显雄风
   
       在中山坚持举办了20多年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中,以及在中山举行的盛大活动里,起湾金龙均有盛大出巡。
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