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醉龙舞-传统舞蹈-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传统舞蹈 >> 醉龙舞 >> 基本内容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醉龙舞】- 基本内容
      醉龙舞, 俗称木龙舞、转龙头、舞柴龙、舞龙船头等。活动在每年的四月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

      舞醉龙的仪式一般在每年四月八浴佛节的前一天晚开始作准备,这一天,长洲村各庙宇诵经浴佛至黄昏后,在子夜时分,村民到各庙宇进香酬神,习武之人进香祭祀后,将供奉在神像前的木龙抬出,摆放在庙前的神案上拜祀。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率众主持“开光点睛”仪式。长者一边口念咒语,一边手持用清水浸泡的柚子叶水,从龙头到龙眼、龙舌、龙角、龙身、龙尾依次为龙开光。拜祀后手举木龙行三拜九叩之礼,鞭炮齐鸣,舞木龙者在手持长柄三股铁叉,德高望重武师率领下,从庙前一番舞蹈后,旋即入庙在神像前绕拜桌三圈祭祀,称之为转龙。

      在庙内转龙祭祀后,四月初八这一天,木龙的舞蹈者便到乡村各庙宇祠堂祭祀舞木龙。一路上,舞木龙者边舞边喝酒,锣鼓随着舞者的舞步而敲打,在村中巡游,每到社稷坛或土地公坛前,舞醉龙者均要停下来舞蹈拜祭一番,持酒埕者更是以酒灌舞醉龙者,舞醉龙者实在喝不下,便将口中的酒四处乱喷,村中的大街小巷四处都飘溢着酒香。

醉龙舞出自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

      到四月八下午,各庙宇宗祠有盛大筵席设在祠堂前空地,摆上大碗酒、大块肉俗称九大簋,以招待村民,晚饭上,平日以搬抬为工作的鱼行”苦力”,值这天“浴佛”贪杯豪饮,有不胜酒力者饮到酩酊大醉时,被壮健之夫两人左右挟持着,到庙宇内取出木龙,将木龙头授与醉汉,醉汉则高举龙头而舞,而相伴的两位壮汉,则每人挟着一埕水酒轮番灌舞龙者,舞龙者则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变化为一路舞龙一路洒酒的奇观。


每逢四月初八“俗佛节”,醉龙都会在村中巡游

      舞醉龙者,多为家族传承,有中华武术作功底。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大喊“生个来”,以祈求捕捞鱼获新鲜生猛,后来发展以舞狮鼓点中的“三星鼓点”为伴奏。

      醉龙舞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原先舞醉龙者是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四月八民间艺术巡游项目。在巡游途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如不肯饮,则含酒喷之,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舞醉龙的最商境界是形醉意不醉

      醉龙舞的形式是在锣鼓击乐伴奏下,舞龙者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两人为一组,根据情况可分四、六、八、十组不等。另外,数名捧酒坛的壮汉,不时上前给舞龙人喷灌酒以助威助兴,务使舞龙人一直保持醉意而舞,以表达对神龙的虔诚祭祀和舞出矫健翻飞的神韵。其舞法独具特色,龙头与龙尾不必连接,采用南拳马步和对打招式的组合形式,两人相对而舞。基本动作有:“游龙醉步”、“麒麟步”、“起步蹬跃”、“腾云跃海”、“左右旋跳”、“高擎低穿”、“前后绞蹲”等。醉龙的动态强调昂首威严与蹒跚醉态。步法动作有踉、蹬、跃、旋、蹲、插、剪、钩、撑、扳、盖、压、抓等。要求是:身正眼明,落膊肘沉;马步扎实,臂活腰灵;拳掌有力,寸度准稳。动作变化与衔接的规律是:龙头高则龙尾低;龙头左,则龙尾右。调度灵活,延绵不断。

 
舞醉龙者乘着酒意大舞醉龙

      醉龙主要由大鼓、大钹、小钹、高边大锣等击乐来伴奏。根据舞龙人的情绪与舞步动作的变化,司鼓灵活掌握,击出抑、扬、顿、挫和快慢,主要是渲染与烘托场面和气氛。
 
      整个醉龙活动结束后,将神龙道具送回乡祠、神庙或渔行,由专人保管,待第二年活动前,再修饰、漆髹一新备用。

      基本套路动作:
      1、卧龙探水,爷马归槽,主要是开始时拜祭的动作。
      甲、乙二人面相对,站“四千马”(以下;准备动作均同此)。第—~四拍,二人同做“高攀低穿”第一至四拍动作;第五~六拍,向右转一圈;第七~八拍,甲左腿稍屈膝向后抬起,右手“托龙头”向右前下方伸出,左手“托掌”,身左拧。乙右转四分之一圈,右脚旁迈成右“旁弓步”深蹲,右手“提龙尾”横于胸前。左手“托龙尾”,身前俯,二人对视。

      2、左顾右盼,跪地穿龙,舞蹈开始后,表现祈求风调雨顺的诉求。
      第—~六拍,同“卧龙探水,带马归槽”第一至六拍;第七~八拍,甲右脚旁迈成右“旁弓步”,右手“提龙头”高举,左手“按掌”从胸前推出,眼俯视乙。乙右转四分之一圈,俯身成左“跪蹲”,左手“提龙尾”,双手于胸前互绕一圈,随即左手向有前送出成“托龙尾”,右手托左肘,眼斜视甲;第九~十拍  做第一至八拍的对称动作。

      3、麒麟步走,升龙头,表现舞者独占鳌头的决心。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麒麟步”。双手“托提龙头”、“托龙尾”;第五~六拍  甲做“左右旋跳”第三、四拍的动作。乙动作对称;第七~八拍,甲左脚旁迈成左“旁弓步”,做“高擎低穿”第七、八拍动作。乙左转一圈左脚旁迈成左“旁弓步”,右手“提龙尾”于“按掌”位,左手“托掌”。二人对视。

      4、横扫千军,灵猫捕鼠,表现在舞者在捕鱼时与风浪搏斗的敏捷。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起步蹬跃”;第三~四拍,做“麒麟步”第—至二拍动作;第五~六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动作;第七~八拍,甲左脚旁迈成“四平马”,双手“托提龙头”于右腰旁,眼平视乙。乙右脚旁迈成右“旁弓步”,上身右倾,右手“提龙尾”向右干伸,左手按右下臂,眼斜视甲。

      5、大展红旗,车身回旋,表现村民在习武时互相切磋技艺的情形。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左右旋跳”;第五~六拍,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的动作;第七~八拍,甲做“横扫千军,灵猫捕鼠”第七至八拍动作。乙做“四平马”,左手“托龙尾”旁抬,右手“托掌”。二人对视。

      6、龙跃左右升(低),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高擎低穿”.舞者在切磋技艺之后来一次比武的动作。
      第一至四拍动作;第五~八拍,甲做“高擎低穿”第五至八拍动作。乙脚的动作同甲,上身向左前俯,右手“托龙尾”伸于左前,左手于“提襟”位“按掌”。二人对视。

      7、霸王别姬,进步起形,表现在搏击风浪后取得胜利的喜悦。
      第一~四拍, 二人同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动作两次,双手“托提龙头”、“托龙尾”;第五~六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动作;第七~八拍,前空地,摆上大碗酒、大块肉、九大簋,以招待村中父老乡亲,晚宴上,尤其是鱼栏行的搬运工人,席地而坐,尽情痛饮。平日搬搬抬抬右“踏步全蹲”。甲右手“提龙头”向前平伸,左手握龙体末端。乙左手“按掌”于右肩前,右手“托龙尾”从左臂下向前穿出。

      8、金龙现爪,拐步起形.庆祝劳作之后五谷丰登的欢乐。
      第一~六拍,同“霸王别姬,进步起形”第一至六拍动作;第七~八拍,甲右“前吸腿”,左手“提龙头”高擎,右手五指弯曲呈爪状从胸前向前推出。乙左脚旁迈顺势身转向左,双腿深蹲右膝跪地,上身向左前倾,右手“按掌”,左手“托龙尾”上举。

      9、回旋身法,前后倒剖。以游龙的方式反映出团团圆圆的喜庆。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游龙醉步”;第三~四拍,同“横扫千军,灵猫捕鼠”第五至六拍动作;第五~六拍,同“横扫千军,灵猫捕鼠”第七至八拍动作;第七~八拍,二人各自做第五至六拍的对称动作。

      10、白鹤企田基,弓步箭手。一整套舞步的达致高潮的部分。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起步蹬跃”;第三~四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动作;第五~六拍,二人侧身相对。甲右“前吸腿”,右手“提龙头”高举,左手拉开至“山膀”位,俯视乙。乙左脚旁迈左“旁弓步”,左手“托掌”,右手“提龙尾”向右前平伸出,斜视甲;第七~八拍,做第五至六拍的对称动作。

      醉龙舞常用队形图案有:双龙出海、横∞字形、之字形、四角方形、梅花形。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套路动作只是一般的醉龙舞动作,如果舞者即兴发挥,则无严格的节拍规定,表演时只要甲、乙二人默契配合,就能舞出神韵。

      相关器具及乐器

      醉龙舞主要的器具分为:木雕龙头、龙尾、龙身、酒埕、打击乐、锣钹等。

      1、木雕龙头:古代木龙主要以当地的樟木为材料,或以其他杂木,由当地的木匠经过原木开料、刨凿、雕刻、插角、打磨、上猪料、上彩、描金而成。雕好的木龙要彩绘出黑眼、红嘴、白牙、绿鳍,红身、金鳞的色彩。然后择吉日请法师开光,供奉于庙宇。从现存的明代木龙和清代木龙遗物来测定,木龙残长88—90厘米;通高约28厘米;龙角长15厘米;手工雕刻鳞片;龙身厚8厘米;龙身脊背视有三角型龙鳍;龙身通高15厘米。龙的造型以各个时代的造型为主。龙头张嘴,上腭朝天,龙眼直视而突出,龙角三丫六角斜插在龙眼后脑上。龙尾造型随龙身,刻有龙鳞、脊鳍,龙尾有圆形和三角形之分,通常约60厘米,与龙身合为一体但分开舞动。古代木龙有三种形制:一是一截木料雕成,长90厘米左右,包括龙头、龙身、龙尾;二是两截龙,用两截木料雕成,龙头长88厘米,龙身长60厘米;三是三截龙,用三截木料雕成,龙头长83厘米,龙身长57厘米,龙尾长60厘米。

明代木龙头

     2、酒埕为日常盛酒的陶坛,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通高40厘米,腹径40厘米,圆口无流,口径10厘米;中埕通高25厘米,腹径20厘米,圆口有流,口径10厘米;小坛通高20厘米,腹径18厘米,圆口无流,口径5厘米。舞醉龙时,多用中坛和大坛。


酒埕是舞醉龙的重要道具之一

      3、打击乐器主要是狮鼓,狮鼓用木制成,多为杉木,用弯刨抛光,用火加热成弯板,用木钉铆接,上黑色漆油,彩绘花卉图案,再用两道竹篾环加固,鼓面为牛皮单面制成,狮鼓通高60厘米,鼓面直径58厘米。

      传承历史:
      1、长洲醉龙舞:(又称柴龙舞、木龙舞、舞龙船头、舞醉龙等),始于宋代,起初主要是村民在四月八浴佛节时,诸神庙雕饰木龙,村民在拜祭时,将庙中的木龙抬出,醉舞中衢,以逐疫。此舞蹈主要是以家族传教而传承,主要以三拜九叩的形式来展示洪拳武术。该舞蹈以家传,代代相传至今。

      2、张溪舞醉龙:张溪历史上逢四月八舞醉龙,当地习惯称为转龙、舞龙船头等。每年四月七日晚在当地的十五座庙拜祀,饭后醉酒舞龙船头,然后一直到周边的员峰、南下、老安山、沙岗、槎桥、岐头、北山等地舞醉龙及舞狮和武术表演。张溪舞醉龙源于清,盛于民国,特别是在1945年抗日胜利期间沿袭至1950年较为盛行。木龙实为插在龙舟的头部和尾部。较为重和大,必须要有武术功底才能舞动。

      3、沙溪舞醉龙:沙溪舞醉龙主要在象角和圣狮一带。时间在四月八浴佛节期间,当地人称为舞柴龙、舞木龙、洗街(意为逐疫)等。平时将木龙供奉在关的庙里,木龙分为二节:龙头通长86厘米;厚10厘米;宽13厘米;龙尾通长81厘米;通高18厘米;厚9厘米。舞醉龙要抽签来定人选。初七晚到庙宇酬神后,喝酒舞醉龙,到村内沿街舞动以逐疫。另在开船到广西运货时,为祈福,村人也要舞木龙。此俗沿袭到五十年代沉寂。

      4、大涌舞醉龙:大涌镇舞醉龙主要分布在南文村、青岗村、叠石村等自然村。按旧俗在四月初七晚酬神时,以花炮坠地之地选出青少年舞醉龙。初八日到各村巡游舞醉龙。分为龙头、龙尾二节。沿袭到1951年沉寂。

      5、濠头舞醉龙:习惯上濠头村每年四月八舞醉龙,当地人称为耍龙船头。于初七晚到北极殿酬神后,饮“金花酒”,取木龙行三拜九叩之礼后,边喝酒边到各村巡游至初八。

      6、澳门舞醉龙:澳门原属中山,清初大量中山籍人迁居到澳门聚居,同时将醉龙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带到澳门。其醉龙舞蹈沿袭长洲村的醉龙习俗,主要流行于各大鱼栏行。发展到民国期间,将木雕龙角改为三丫六角的鹿角。活动时间在农历四月八浴佛节,套路为传统套路,沿袭至今。


传承人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