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南宝勤王故事来源于历史文献记载的马南宝事迹以及民间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马南宝(1244-1280),原籍河南开封府汴梁。宋南迁时,其先祖曾来粤知新会事,举家定居于新会城。后其曾祖徙居香山沙涌村。根据嘉靖《香山县志》记载:“马南宝,沙涌人,家饶于财,而能读书好义,尤工于诗。宋景炎二年十月端宗自潮州之浅湾航海避虏过邑境,南宝献粟千石以饷军,端宗降敕奖之召拜工部侍郎。”
宋景炎二年(1277年),宋端宗自潮州浅湾被元兵追逐,航海避敌过香山境,马南宝献粮千石以饷军,端宗敕奖其功,召拜权工部侍郎。此时,端宗以马南宝家暂作行宫,马南宝竭力保护端宗。端宗马居南宝家数日后,元兵攻陷广州。诸将召募潮居里(即今斗门县赤坎一带)乡民数百人勤王,马南宝献酒谓各将曰:“痛饮黄龙府在此行也!”并高声歌唱岳飞《满江红》词,慷慨激昂,互相鼓励,闻者无不为之感动。1280年2月,马南宝与招讨使黎德、梁起莘起兵运粮往迎车驾,梁起莘反叛归降仕元,黎德与马南宝讨其叛军,大败,马南宝被捕不屈,壮烈殉节,年仅36岁。葬于小赤坎鳌鱼岗(今斗门东北黄杨山麓),另有衣冠冢在旧广州府后山。明清两朝均追表其忠,崇祀乡贤。

明代,有诗人黄佐作诗《宋行宫》:“沙涌清夜月,曾照宋行宫。未抵黄龙府,空悲白雁风。丹心思蹈海,正气化成虹。若遂厓门愿,吾乡有大忠。”马南宝其人散见于《宋史新编》《大明一统志》《领海名胜记增辑点校》,还有黄佐的《广州人物传》和凌迪知的《万姓统谱》等皆有记载。而黄淳于《厓山志》一书中还撰有《马南宝传》。
清代,各版本《香山县志》与《广东新语》等历史文献对马南宝勤王这段历史故事皆有记载,并进一步完善马南宝勤王事迹。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当地乡民之间流传的故事内容。如《“三月红”荔枝》故事的流传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香山县志》里有相关记载:“故老传宋端宗驻驿马马南宝宅,时值初夏,见荔累累,咨赏良久。次日,荔红竟树,遂用进御云。”
马南宝是沙涌人心目中的爱国英雄,具有相当高的威望,他的传奇经历自然地在民间百姓中口耳传颂。以前,很多老人都能讲一些马南宝勤王故事,虽然讲述者大多没读过多少书。在讲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马南宝生前事迹的同时,既完成了民间故事的传承,还在传颂中进行再创作。而各种记载了马南宝个人事迹的古籍和以马南宝勤王故事创作的诗词文章则成为了沙涌百姓集体创作的基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一些中山人被卖到国外做猪仔华工。当时有所谓的“猪仔”公司来到沙涌村招华工,沙涌人大部分到了澳大利亚做华工。当地的老华侨知道很多沙涌乡情,马南宝勤王故事在华侨之间皆有传播,寄托对故乡思念的同时还宣传了沙涌村的风土人情。很多老华工将马南宝勤王故事带到海外,又被一些回乡的华工带回了沙涌村。目前马南宝勤王故事可追溯的第一代传承人为马震华,马震华作为华工之一,在当地听了很多关于马南宝勤王故事,并在回到家乡沙涌以后,将故事讲述给儿子马彦昭听。
1949年前,沙涌村一直流传着马南宝勤王故事,马南宝勤王故事第二代传承人马彦昭受到父亲的影响,喜欢讲起马南宝勤王的故事,他将父亲说过的故事牢记于心,并将为周边的乡民听。当时本村村民每年还会去斗门县祭拜马南宝,但是于1949年后中断。直至马文辉(马应彪四子)、马绍廉(马乐山胞兄,前香港沙涌村同乡会会长)和马彦昭等人看到刊登的报纸,找回马南宝墓,重新恢复了祭拜马南宝的习俗。通过不同地方人们的交流来往,斗门县当地也逐渐流传了一些关于马南宝勤王的故事,其故事主要与马南宝墓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一些民间文化爱好者对南区街道的民间文学进行了收集整理,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中山市人物志》《环城侨刊》《良都侨刊》等出版物都收录有马南宝勤王故事。2006年,第三代传承人马杰良在工作期间与老一辈村民交流接触到马南宝故事,目前也向民众讲述马南宝勤王故事。
近年来,当地人将马南宝勤王故事融入了沙涌村人民的情感诉求,使得马南宝勤王故事更加丰富,更为人所接受。比如依据当地的美食扣肉创作了和马南宝相关的故事。南区街道文化部门采集了系列马南宝勤王的故事,并举行了“马南宝勤王故事进校园”等活动,并通过网络媒体宣传马南宝勤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