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南朗崖口飘色-民俗-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民俗 >> 南朗崖口飘色 >> 基本内容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南朗崖口飘色】- 基本内容

       南朗崖口飘色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强烈的地方民间艺术色彩。
     
       从每年的农历三月份起,南朗镇崖口村的各个堡(自然村)便开始南朗崖口飘色巡游的准备工作。从四月初八耍过龙船头之后,村民家中当年有新婚的人家,就到大王庙将菩萨接回家供奉一晚,然后交给下一家供奉,每年只限20家人家供奉菩萨,由村中族长之类负责安排接菩萨顺序。五月初五,村民就要将在家中所供奉的菩萨拿到村前的大禾坪上,让全村村民前来拜祭。也就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各个堡将各自飘色巡游队伍集中起来,配以飘色、金龙、麒麟等,在各自的堡中的大街小巷中巡游一次,然后,到了五月初六龙王诞这一天,正式进行大巡游。

      南朗飘色最有特色的是“秋千色”。“秋千色”与一般飘色不同,飘色的色芯和色脚挑择4—6岁的小男孩或小女孩担任,色芯和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而是通过秋千架上下翻动,给人一种飘逸灵动的视角欣赏效果,而且,秋千色的色芯和色脚可以随时换上补替人员,因而更具有性化。

      “秋千色”是崖口西堡村民谭和意在清朝同治年间创作的。早年,谭和意去了南洋谋生,一年的五月初六,他回乡看到了家乡盛大的飘色出巡活动,就联想到可以将南洋一带很流行的游乐活动“荡秋千”的原理运用到飘色制作中。所谓“秋千色”,就是用韧度和硬度适中的钢条焊接成两个内外架,外架宽约1米、高约2.3米,内架的尺寸要刚好套在外架里,内架之中用一个大轴承安装了可以坐下色芯和色脚两个人的摇篮,然后,将安有摇篮的龙门架安装在色柜上,色柜用上好的杉木制成(色柜一般按高1.3米、宽1米、高度60厘米制成),柜的四周绘上山水花鸟、梅兰菊竹等,“秋千色”有4条色梗,色梗是用扁型钢条焊成,外架的色梗是5×3(厘米)的钢条,高约1.8米,内架的色梗是4×3(厘米),高约1.6米,钢条焊在色柜的底部,伸出部分用色芯的衣袖遮掩。

      由于当年崖口村有一批村民去过香港的太古船厂做轮船制造的焊接师傅,有着十分精湛的焊接技艺,这些村民将太古船厂的焊接技术带回村里用于色梗和秋千架的焊接上,令崖口飘色的色梗技术显得十分出色。为了安全起见,每个秋千色的色架和色梗焊接好之后,都经过严格的承载力测试程序,用色芯和色脚的200%重量的沙包之类压在秋千架上进行翻滚试验,由于焊接师傅技术精湛,所用的钢条质量上乘,力学设计原理合理,崖口的秋千色一直安全妥善飘逸了上百年,现在,每年五月初六崖口飘色出巡中的《喜庆秋千》这一板飘色,就是在民国时期制造,直到现在还依然风采出众。

      一板“秋千色”共有色芯1个、色脚1个。色芯由4—6岁、体重约30斤的小女孩扮演,色脚则由5—6岁、体重约35斤的男孩子扮演,有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可以色芯和色脚都是女孩,或同时都是男孩。与一般飘色不同,色芯和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柜上,而是通过轴承的作用,在出巡时令色芯和色脚上下转动,给人一种非常活泼大胆的视觉效果。现在,每年的五月初六,崖口村的西堡参加巡游的《喜庆千秋》,是清同治年间由谭和意制作的,距今已有逾百年历史, 是“秋千色”的典型作品。



秋千色是在清末时由从南洋归来的村民制作,独具特色。

 

       崖口村一共有8个堡,每个堡都有4板飘色,五月初六这一天,各堡的飘色都集中在村中的大和坪上准备出发。一般是在早上9时起开始巡游,崖口村大都姓谭,只有陆家村里的人姓陆,崖口人讲礼仪,每年都让陆家村的飘色走在前头。

      出巡时,每个堡的飘色由一对头锣开道,一对灯笼(高照),灯笼上写有“肃静回避”等字样。然后,是由8个壮汉抬着龙座,龙座上安座着菩萨,菩萨后面是八音班,当年接过菩萨回家供奉的20户人家中的新郎哥,跟在八音班后面出巡,然后,就是正式的飘色出巡了。

      飘色出巡,一般是先由头牌出动。走在最先的头牌一般写有堡的名称及该板飘色的名字,并辅以精致的布绣艺术。接着,就是飘色,跟着是头罗(伞)。然后,到第二板、第三板飘色的时候,也重复这样的阵列,不过,头牌分别改为二牌、三牌,头罗也改为二罗、三罗了。每板飘色之间,还有布绣彩旗,彩旗有“单彩”和“双彩”之分。跟着飘色队伍最后面的,是八音锣鼓班,每个锣鼓班有掌板一人,吹唢呐2人,拉三弦2人,打锣一人,打鼓一人,打钹一人,还有2个抬锣鼓柜,锣鼓班有10人左右。锣鼓班一般吹奏喜庆的广东音乐。跟着飘色后面的,是各个堡的麒麟队、彩旗队。当一个堡的飘色巡游队伍走完之后,又开始第二个堡的飘色队伍接着走来。等全村八个堡的飘色队伍走完之后,是东堡近50米长的大金龙押阵。整个巡游活动一直从早上9时巡游到下午4时左右。

      每年,南朗崖口飘色的巡游队伍沿着全村各个堡的村道游一遍。由于各个堡村口的牌坊闸门较低,因此,崖口飘色在制作上也尽量小巧, 不会过高。每巡游到一个堡的村口,都有两响“礼炮”(土炮)迎接。因为崖口村濒临珠江口,每年都受台风、海潮等威胁,因此,每年的五月初六“龙王诞”飘色出巡,在游过各个堡之后,飘色队伍还会特地去到海边巡游,祈求风调雨顺;在回村的路上,还会到田边也巡游一遍,祈求种植养有好收成。

      南朗崖口飘色所表现的内容比较广泛,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等,每一个板飘色表达一个内容,都是民间老艺人根据故事改编而成,如西堡谭国仔的《采和遇何仙》、《千秋》、《松鹤》;中堡谭正的《水浸金山》、《刘辰采药》;东堡谭开枝的《观音收伏红孩儿》、《天仙配》、《金龙》等。其中,《刘辰采药》是中堡的飘色艺人谭正根据本地流传的土郎中刘辰在村里发生瘟疫时,忘我救治村民,从而引来仙女眷恋的民间故事改编制作而成,工艺十分精致。

      在南朗崖口,为飘色出巡伴奏的八音班很专业,并且数量繁多,计有“乐凤鸣”、“乐长春”、“雅歌风”、“奏雅堂”、“乐雅山房”等。八音班的道具有唢呐、克管、昔士风、木鱼等,演奏的音乐有广东著名的小曲和民间的小调等,比如《雁落平沙》、《小开门》、《文降辰》等,就是经常由八音班为飘色伴奏的曲目。

相关器具及制品:

      崖口飘色的道具包括根据不同飘色故事的人物而设计色芯、色脚、色梗、色柜、八音锣鼓、头牌、罗伞、色杠、八音班。

一、色芯:由4—6岁女孩、体重在30斤左右的女孩(也可以是男孩),按每板飘色的故事内容扮演化成不同的角色。每板“秋千色”有1个色芯。

 


崖口飘色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二、色脚:由5—7岁、体重在35斤左右的男孩子(也可以是女孩子)根据不同的故事需要扮演。每板“秋千色”有1个色脚,一般飘色每板只有一个色芯。

三、头牌。分大头牌、二头牌、三头牌:
1.大头牌:宽1.5米,高2米,走在飘色队伍的最前面。
2.二头牌:宽1.3米,高1.8米,走在第二板飘色前面。
3.三头牌:宽1.1米,高1.6米,走在第三板飘色前。



 崖口飘色的头牌制作十分讲究。

 

四、彩旗:有“单彩”和“双彩”之分。
1.单彩:在一块宽约5米、高约80厘米的布上,双面绣着古装人物,用一支竹子扛着,由浓妆打扮的少女扛着巡游;
2.双彩:在一块与“单彩”同样大小面积围成一个“围”,在“围”的外面单面绣上龙、凤等吉祥物或古装故事人物,然后,用两支竹子穿起来由两个浓妆少女扛着巡游,让人们看到四围都有剌绣。

 


崖口飘色中彩旗上绣满吉祥如意的图腾。

 


崖口飘色出巡的单彩和双彩极具岭南剌绣艺术特色。

 

五、罗伞。分大罗伞、二罗伞、三罗伞。
1.大罗伞:1.3米高,直径1.1米,走在第一板飘色后面。
2.二罗伞:1.3米高,直径1米,走在第二板飘色后面。
3.三罗伞:1.3米高,直径0.9米,走在第三板飘色后面。

六、色柜:色柜一般按高1.3米、宽1米、高度60厘米制成,柜的四周绘上山水花鸟、梅兰菊竹等。

七、色梗:秋千色有4条色梗,色梗是由扁型钢条焊成,外架的色梗是5×3厘米的钢条,高约1.8米,内架的色梗是4×3厘米的,高约1.6米,钢条焊在色柜的底部,伸出部分用色芯的衣袖遮掩。

八、八音锣鼓班,道具包括:
1.掌板:包括卜鱼、卜卜、沙鼓各一个。
2.唢呐2支。
3.三弦2个。
4.个(直径60厘米)
5.长腰鼓一个。
6.钹一个(直径80厘米)
7.锣鼓柜一个。

 

传承人
展馆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