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南朗崖口飘色-民俗-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民俗 >> 南朗崖口飘色 >> 历史渊源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南朗崖口飘色】- 历史渊源
      南朗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景会”、“枭色”、“飘色”等。据清同治七年版《香山县志》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会景。”所描绘的就是当年崖口飘色的盛况。这一岁时民俗活动,在南朗崖口村一直沿袭至今。
 


史料崖口飘色——清同治《香山县志》卷五风俗篇。

 

      古时,南朗村民遇到自然灾害或伤残有病,寄望于“菩萨”消灾解难,因此创造了飘色巡游这样充满祈福色彩的民间习俗。当地村民通过飘色这种独特的民间习俗,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 随着岁月的流逝,“耍菩萨”的民间艺术活动演变成为丰富多彩的南朗崖口飘色出巡,从每年的农历三月份起,南朗镇崖口村的各个堡(自然村)便开始巡游的准备工作。到了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村民有当年新婚的人家,就到大王庙将菩萨接回家供奉一晚,第二天交给下一家供奉,每年只限20户人家接菩萨回家,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村民就要将在家中所供奉的菩萨拿到村前的大禾坪上,让全村村民前来拜祭。也就是在五月初五,各个堡便将各自飘色巡游队伍集中起来,配以飘色、金龙、麒麟等,在各自堡中的大街小巷中巡游一次,然后,到了五月初六“龙王诞”这一天,正式进行大巡游。
 
      崖口飘色巡游队伍中的飘色十分讲究,每板飘色前有头牌,后有罗伞、彩旗,每个头牌、罗伞都有2个姑娘充当“文巡”,而且头牌、罗伞、彩旗的布绣艺术十分讲究,一般都会绣上龙、凤、麒麟等吉祥物,还有绣上古装戏中的人物,并在头牌挂上铃铛、彩带、红缨球之类,十分抢眼。其中在崖口村陆家村,现在还保留有从南朗翠亨村嫁到陆家村的孙中山姐姐孙妙茜在民国初年剌绣的飘色头牌,这个头牌的正面绣有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在头牌两侧,还绣着孙中山先生著名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彩旗,还有“单彩”和“双彩”之分,“单彩”:就是在一块宽约5米、高约80公分的布上,双面绣着古装人物,用一支竹子扛着,由浓妆打扮的少女扛着巡游;“双彩”:就是用一块与“单彩”同样大小面积的布围成一个“围”,在“围”的外面绣上龙、凤等吉祥物或古装故事人物,然后,用两支竹子穿起来由两个浓妆少女扛着巡游,让人们看到四围都有剌绣。另外,穿插在崖口飘色队伍中的花篮也很有特色,在崖口村,现在还保留一对用香樟木镂刻的花篮,这一个从篮子到插花都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花篮,是民国20年刻成的,并随崖口飘色巡游队伍去香港参加庆祝英女王寿辰大典巡游。这个花篮现在还每年都出来巡游。

 


民国时期绣有孙中山先生头像的头牌保存至今。

 


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香樟木雕花篮。

 


木雕花篮。

 

      五月初六“龙王诞”这一天,崖口村除了飘色之外,还有舞龙、舞狮、民间舞蹈等。由于内容丰富,每逢农历五月初六,南朗镇崖口村便像过年一样,洋溢着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附近镇区的村民和远在港澳及海外的乡亲,都要争着到崖口参与这项隆重的活动。 崖口飘色在1935年和1945年先后到香港、澳门参加过“英女王银禧大典”庆祝光复巡游活动和为孙中山先生原配夫人卢慕贞祝寿。在更早的清同治四年,还曾到过南洋一带表演。而当时到过南洋地区表演的还有为飘色伴奏的八音班:“乐凤鸣”、“乐长春”、“雅歌风”、“奏雅堂”和“乐雅山房”。现在,南朗还保留有“乐雅山房”、“雅歌风”两个八音班。由于飘色巡游活动的活跃,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民间艺人,如西堡谭存就、谭国仔、谭炳发、东堡谭开栋、谭王本,中堡谭观生、谭华耀等。



崖口飘色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乡亲的一条纽带。

      现在,崖口每个堡都拥有自己的飘色队伍,其人员装备都有了一定的规模。 因为南朗崖口飘色独具魅力,2003年,南朗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6月,南朗崖口飘色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传承人
展馆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