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石岐赛龙舟-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资源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资源库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石岐赛龙舟 >> 历史渊源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石岐赛龙舟】- 历史渊源

      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考证,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吴越国龙图腾部族的图腾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先人为了求得龙的保佑,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同时,还要在锣鼓声中划着刻上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后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在汩罗江投江,人们因此把在端午节划龙舟也看作是对屈原的一个纪念节日。如今,在端午节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举行各种的祭祀及庆祝活动。而在汩罗江和珠江三角洲一带,至今还保留着每年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赛龙舟史料——明嘉靖县志卷一风俗篇。

 
      地处珠三角洲下游的中山石岐,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立县以来,一直是香山县的县城所在地。过去石岐的过去是一个水网交错的地带。邑内计有张溪涌、员峰涌、后岗涌、九曲河、方基涌、南门河、白石涌等河涌。纵横河涌为龙舟竞渡提供了必需的自然条件。加上石岐境内建有多处庙宇,每到良辰吉日,百姓都有到庙中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的风俗,而很多庙宇都拥有一艘与绘画了龙的鳞片等形状的龙舟,命名大都以庙宇有关联,龙舟的龙头龙尾平时就供奉在庙宇里,到每年的端午节,就从庙宇中请出龙头龙尾进行祭祀,并从河涌的龙舟坞里起出龙舟,洗净翻新后插上龙头龙尾划到岐江河上,与邻乡的龙舟进行竞渡。

      赛龙舟是石岐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就开始了有本邑端午节赛龙舟的记载:“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中,更有了有关赛龙舟的生动描述:“五月端阳以粽祀神(各乡皆五月以粽祀神较邑城尤盛)。龙舟竞渡,画船彩色……”,并称“龙舟竞渡盛行”。可见端午节“赛龙舟”在石岐一带历史悠久。

 


赛龙舟史料——清道光县志卷一风俗篇。

 
      在石岐的赛龙舟活动中,以紧邻河涌的张溪、南下、基边、员峰、西厂、上基、大墩、岐头、厚兴等最为活跃。其中,石岐的龙舟以员峰牛根、员峰长龙、基边康龙、张溪祖庙、南下城南武侯庙,以及民国时期的建造的大墩北龙、上基康龙为等较有代表性。

南下龙舟
   
      南下的城南武侯庙龙舟是石岐最长历史的龙舟之一。在南下,武侯庙保留至今,每当初一十五或是重要的岁时节令,武侯庙这里就香火缭绕,百姓前来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的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每年的四月下旬,各乡选好吉日,在宗祠、庙宇拜祭龙舟头、龙舟尾后,由村内最年长的老人率众将上一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龙舟坞里起出每龙舟,洗净修补上油。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用碌柚叶等为龙舟净身,然后在龙舟插上龙头龙尾,并在龙头龙尾上簪花戴红进行龙舟下水仪式。村中年轻力壮的近80名男子就会将龙舟扒到河涌上演练,谓之“出龙”。到了五月初五,石岐各乡的龙舟就会在岐江河上进行赛龙夺锦,胜出者奖励大埕烧酒和大只烧猪。胜者夺取奖品后的当晚,在乡中大摆“龙舟饭”筵席。参加龙舟竞渡和为龙舟赛出力的人士都可以吃龙舟饭,吃完龙舟饭后,一番拜祭仪式后,将龙舟重新埋到河涌的龙舟坞里,谓之“收龙”。

 


南下的龙舟始于村中侯王庙。

 
张溪龙舟
   
      张溪村依山傍水,阡陌纵横,河网交错。自古以来,村民依靠种植、捕鱼、捞虾蚬为生。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村民日常劳作和日常生活依靠船只作交通工具,一切生计与船只息息相关,所以造就了乡民扒船撑艇的高超技术。龙舟自然也成了乡民重要的娱乐之一,自古以来已形成了“水上扒龙船,陆上耍龙船头”的乡间传统龙舟文化氛围。据历史记载,乾隆五十八年已重修麦相公庙,乾隆一十三年曾重修北帝庙,张溪村民祈求安康,供奉相公庙、北帝庙,庙内都有所属龙船,张溪龙舟近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强盛的局面,在每年各乡龙舟自发性的竞赛或政府举办的竞赛活动中,一直都获得良好殊荣。民国年间,龙舟活动未有停止过。1920年,张溪北龙夺冠获取“捷足先登”锦标,延至日寇侵华期间各乡龙舟才偃旗息鼓。光复后,当时旧政府又连续三年举办龙舟竞赛,张溪每年都取得良好成绩,“飞龙夺锦”就是当年张溪北龙摘冠的锦标。

      距今六十年(上世纪40年代)前,澳门澳督加冕,邀请中山县龙舟赴澳庆贺,当时有张溪北龙、上基、南下武乡候、大敦四只龙舟,挑选了优秀的运动健儿齐赴澳参赛。当年比赛地点在澳门青州为起点至妈阁庙为终点,全程是比力量、比意志的一场大赛,结果张溪北龙摘冠,从澳督手上接受了“风驰电掣”的锦标荣誉。

      解放后,民间龙舟活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多次举办了大型龙舟赛,特别公社化大跃进时期,石岐的龙舟比赛最为鼎盛,张溪多次取得了较好成绩。60年代,城区的龙舟赛主要聚焦在张溪北龙与安山龙舟上,有歌谣为证:“张溪人力壮,安山出龙王”,1964年张溪北龙与老对手安山龙舟的一场龙舟决赛更是令人难忘,两只龙船难分难解。最后张溪北龙夺标,获取“力争上游”桂冠。

      文革之后,龙舟活动曾一度中止,1973年,当时提倡“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全民备战时代,为了筹备资金挖防空洞而将北龙卖去(张溪麦龙早于1963年因日久失修而毁烂)。一直延至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恢复龙舟活动。1983年,张溪重新新装两只龙舟,张溪北龙、张溪麦龙同时下水,次年齐齐参加了全市举办的龙舟大赛,最后夺得冠军,摘取“勇冠群龙”锦标。张溪龙舟健儿的神力再次轰动一时。1998年石岐区举办第三节龙舟邀请赛。乙组冠、亚军由张溪北龙、张溪麦龙夺得。随着时代的变迁,但龙舟活动仍延绵不断,张溪村民喜爱龙舟的热情不减。

员峰龙舟

      员峰村紧邻岐江河,员峰河流经全村,历史上。员峰村民以种养、捕捞为生。员峰的龙舟起源200多年前。古时,员峰建有北帝庙、邻村的拱北村也建有北帝庙,两村的庙宇都供奉有龙舟。员峰龙舟名为员峰长龙,拱北村的龙舟名为拱北牛根。古时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期间,两村龙舟经常有进行竞赛等活动,后来,拱北村因为人口少,就将龙舟送给了员峰村,员峰村民为了纪念拱北龙舟的历史,保留了拱北牛根的龙舟名号,出赛时就冠以“员峰拱北牛根”的称号。员峰拱北牛根每到五月初一出赛前,员峰人都有进行“装龙舟”的仪式”祭祀,在庙中将菩萨请出来,由拱北村有名望的长者进行送菩萨仪式,由醒狮开路,将菩萨送到河边搭起的神台前进行祭祀。神台上写有对联,插有旗幡,当菩萨送到来时,开始烧炮竹,送利是,然后,就开始多天的龙舟竞渡。每有龙舟竞渡,村民就带着小孩子首先登上龙舟,取其龙马精神之吉祥好兆头。在五送往将龙舟赠送给员峰村的历史。在五月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期间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完成赛事后,参加龙舟赛事的健儿就到村中开阔的地方吃龙舟饭,同时,村民也会拿小碗到吃龙舟的地方装一碗龙舟饭,祈求吃过龙舟饭身体健康。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事结束后,供奉在河边神台的菩萨就被送回庙宇中继续供奉。而龙舟也会重新埋在河床的龙舟坞里。每年出赛,员峰村一般都会将员峰长龙、员峰拱北牛根两只龙舟一起出动。

 


员峰的这两位老人是龙舟赛的热心传承人。

 
      石岐龙舟历史悠久,解放前石岐的龙舟分别参加中山和澳门举办的龙舟赛中获一、二名。石岐龙舟代表队在参加1993年中山市龙舟赛和1998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均获第一名,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石岐曾举办过多了多届龙舟赛,使龙舟赛这项民俗得以传承。但是,随着老一辈龙舟制作艺人和龙舟赛事组织者的日渐年迈,石岐龙舟的龙舟制作、仪式策划等,面临着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

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