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老艺人拖着一箱箱三乡木偶从中山往香港;近几年,老艺人又拖着木偶从香港回中山。在港澳地区漂泊了半个世纪的三乡木偶,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从而勾起了人们对她的回忆。
舞台之上,旦角轻抛媚眼,慢舒云袖,莲步轻摇,生角剑眉星目,来言去语铿锵有力,一字一韵,一板一腔。婀娜挺拔的身段,各式各样的唱腔,嬉笑怒骂,翻打腾挪,一招一式都显得那么到位,让戏迷们如痴如醉。这些戏剧名伶的娴熟技艺,竟然能嫁接在一个个木偶身上,把一出出戏剧演绎得各具神韵。
这是三乡木偶戏,一种曾经显耀一时又被时光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戏曲。今天提起她,就连三乡本地人,也会觉得陌生。若不是前段时间几位散居在港澳的老艺人回乡过节,相约家乡几位当年木偶剧团的演员一起回味老本行,人们回忆三乡木偶历史的扉页,不知何时才能翻开。
如今,三乡木偶戏的传承人屈指可数,且全都到了暮年。近几年,在老艺人的执著和坚持下,在港澳地区漂泊了半个世纪的三乡木偶,终于一个个回到自己的故乡。“把木偶带回家”是老艺人共同的心愿。
然而,饱经风雨洗礼的木偶是回家了,却面临着后继无人、难以生存的困境。在采访中,透过老人们恳切的言谈,真诚的眼神,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把木偶戏带回家”才是他们最终的夙愿。
■ 地位 揸颈木偶全国独树一帜
据考证,三乡木偶戏源自三乡镇乌石村。清末时期,由擅长雕刻木偶又会演木偶戏的族人郑开源从雷州一带引入。
三乡木偶戏最初表演是用 “三枝竹木偶”,后来,艺人把木偶的头竹改短,称为“揸颈木偶”,又称“手托木偶”,这个改动使表演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林凤群向记者介绍:“‘揸颈木偶’使操作更方便灵活,大大推动了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这种表演形式在全国木偶戏中,是独树一帜的。”
三乡木偶戏最大的特点是 “能人所不能”,达到奇妙的演出效果。比如演孙悟空腾空的场景,甚至可出动“替身”以假乱真。
今年86岁的郑珠老人,是三乡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郑珠自出生起,便与木偶结下不解之缘。父亲郑惠壁是“小雅山房”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小雅山房”创建于道光末年1850年,是广东省最早的民间锣鼓柜组织所在地,它曾被广东音乐创始人吕文成赠以“一奏雅聆”的锦旗。为此,郑珠从小便浸泡在“小雅山房”的艺术氛围里。记者眼前的木偶,眼珠能转动、嘴唇能张合、手指能转动、能摇头,非常逼真。改良后的木偶,表情生动传神,眼神顾盼生辉,动作敏捷轻巧。此般活灵活现,在中国的木偶家族中,也是不多见的。
■ 辉煌 演出足迹曾及海内外
三乡木偶戏创始之初,逢年过节都在乌石村及周边乡村为乡亲演 “神功戏”。上世纪30-60年代,三乡木偶戏进入兴盛阶段,大跃进后文化大革命前发展至鼎盛。1953年,三乡木偶艺人在广东省文化局的指示下,组建了“中山木偶粤剧队”。1953-1965年间,“中山木偶粤剧队”一直驻广州文化公园作常年演出,在省港澳的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林凤群说:“在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得让观众目不暇接的省会,三乡木偶戏能连续演13年,非常不简单。”
据郑珠老人回忆,三乡木偶剧团当年演出的剧目有古装剧《西游记》之《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真假包公》、《芙蓉仙子》、《哪吒闹东海》等,还有现代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山乡风云》等,演出足迹走遍广东农村。1953年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狮子采青》节目获一等奖;1954年参加“世界木偶展览会”,《火焰山》大受好评。
■ 漂泊 流落港澳地区半世纪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中山木偶剧团被迫解散,艺人各散东西。部分艺人辗转到了香港。剧团散了,艺人们为了生计纷纷投奔各行各业,然而,他们对木偶的深厚感情一直萦绕在心头。
在三乡镇,记者采访了刚从香港回来的另一位传承人陈锦涛。近年来,陈锦涛频繁往来于中山与香港之间,每次总要带着一个大大的旅行箱。箱子里装的,正是一批批三乡木偶道具。这样一来一回,将近二十次。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60年代,陈锦涛也像今天那样,把一箱箱三乡木偶拖到香港。
将近65岁的陈锦涛是三乡鸦岗村人,6岁就开始接触三乡木偶戏。受父亲的影响,当时他在剧团里吹拉弹唱,技艺很全面。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戏被禁演,绝大部分道具灰飞烟灭。对木偶念念不忘的陈锦涛,曾经执著地去发源地雷州、湛江等地寻找旧木偶,可每次总是失望而归。当地人告诉他:木偶都被人当做煮饭、煲汤、煲粽子的烂木柴烧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锦涛在三乡一户人家的炉灶旁边发现了一批从雷州传过来的旧木偶,准备用来煲粽子。他欣喜若狂,一口气将所有木偶抢救了过来,并分批带到香港保存。每次过关卡都十分艰难,海关人员必定会来阻拦,以为他“走私”,陈锦涛次次都要费尽唇舌才能顺利通关。
到了香港,陈锦涛于1982年加入“精英”木偶剧团到英国演出,其后,他开始重新收集整理三乡木偶戏的历史资料和道具,和友人一起组建了“华山”木偶剧团,在香港庙宇打醮时演出“神功戏”,非常受欢迎。
1980年至今,香港康文署为了保存传统艺术,定期组织民间艺人做巡演,期间三乡木偶就有了很好的展示舞台。陈锦涛退休后,兼职做乐师,并收了一些来自社会各界的学生,当中有大学生、医生、老人等。香港中华文化发展中心也曾邀请他开讲座,讲述三乡木偶戏的历史、文化,以便进一步作历史记录及学术研究。
殚精竭虑想保存、发扬三乡木偶传统文化的,还有几位老艺人。郑珠退休到了香港后,加入了当地的“华山”木偶剧团,偶尔参与演出,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将流失到香港的三乡木偶道具及历史、技艺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出版,从而使一段尘封多年的三乡木偶历史得以延续。所幸的是,这种传统文化在香港得到了珍视。近年来,应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历史博物馆等机构的邀请,郑珠还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给学生讲授木偶艺术课程,让三乡木偶戏的精髓得以发扬。
■ 沉寂 后继无人生存空间狭窄
记者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看到了两个清朝末期制造的三乡木偶,它们都是戏剧《柳毅传书》里的主角,生角是柳毅,旦角是龙女三娘。从跌宕历史中走过来的两木偶,身披手工绣花缎质锦袍,头戴盛装百花头冠,妆容浓墨重彩,风采依旧。不了解历史的人,有谁会想到,如此精致的两个活宝,已经阔别了内地舞台很久,很久。
尽管目前三乡木偶戏作为神功戏在香港新界一带还有不错的生存空间,但是在其他领域已难以生存了。陈锦涛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对粤曲、木偶戏不感兴趣,想传承下去很难。虽然我们也会被邀请去开一些讲座,但只是作为历史记录而已,根本推动不了。在大陆,就更加没有生存的土壤了,如果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政府推动就好很多。”
每次在新界的农村打醮,陈锦涛都感触很深。在熙熙攘攘的场面里,他总会听到一些大人对小孩子说:“快多看几眼,以后就看不到了。”
■ 抢救 带木偶戏回乡成老艺人夙愿
86岁高龄的郑珠老人,出入都要家人推着轮椅,可是,一谈起三乡木偶,老人就显得精神矍铄。他的双手依然麻利,对每个机关都了如指掌,更能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力求让更多的乡亲了解木偶文化。
将近65岁的陈锦涛依然执著于那批跟随了他大半辈子的木偶上。据了解,他保留下来的那批木偶有30多个,其中7个在澳门博物馆展览,有4个在中山的文化单位保存,其余的,有些在三乡有些在香港。他说:“日后,我要慢慢地把他们全部带回家乡。”香港曾经有一家机构出高价想整批收藏,被陈锦涛婉拒了。“如果卖到别的地方,那我就对不起父老乡亲了。”
重聚那天,年近古稀的木偶戏传承人黄少杨、唐少杰见到这批失散半个世纪的木偶,喜不能禁。蛰居三乡的他们,对三乡木偶是久违了,忍不住试图重拾年少的技艺,把玩起来……
此刻,也许几个老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如果可以开班授徒,让这项技艺代代流传,那,该多好。
■ 声音
陈锦涛:“叶落归根,人老了要回故乡,木偶亦然。可是,尽管带回来这些道具,若不继续进行抢救的话,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离去,三乡木偶戏或许就这样寿终正寝了。我打心底里希望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趁我们还健在,开设课程,给年轻人传授。”
林凤群:“三乡木偶在内地已沉寂多年了,但它毕竟曾经辉煌过,几十年间,在港澳地区受到珍视,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很遗憾目前还未能申报 ‘非遗’。它断开的历史太长了,很多东西流失境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沉寂就任其消失。现在,它已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抢救工程,作为濒危的文化在受保护。我们致力不让其淹没在历史长河中。”